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平成二十六年二月一日 戰友在熊本護國神社相遇



從天守閣北邊出城,沿著城垣往西走,先經過了加藤神社。

不過因為社殿又新又醜,就沒花太多時間逗留也沒照啥相,蓋了朱印就走呵。不過這座架在樹上的小神社倒是滿有趣的。
穿過寬闊的二之丸公園,在這裡的樹蔭下發現了兩座石碑,一座是「明治十年之役籠城將校家族避難之跡」,也就是西南戰爭時熊本城籠城戰之際,守軍將校的家族在這塊區域避難。
另外還有一塊「馬魂碑」,看到就忍不住爆笑了。這個雖然是為了紀念軍用馬而立的,在別的地方也有看過,但是立在馬肉縣熊本總覺得特別好笑,令人想起築地波除神社裡的各色海鮮塚。
觀光客可能比較不會繞到這邊來吧,除了在城濠裡玩的小崩友和一旁看著的媽媽之外就只有一些路過的人了。但二之丸公園大概是欣賞熊本城雄姿的最好角度,從城的西北西方向往城內看過去,可以看到大小天守和第三天守-宇土櫓併排入鏡。
中間的是宇土櫓,後面是大小天守。

往護國神社的路上看到的,又是神風連之亂的舊跡。神風連之亂時,步兵十三連隊的佐武広命中尉在奪還一度落入神風連手中的軍旗時負傷,血染軍旗。
一座荒廢的神社殘跡,社殿已經消失,剩下台階,基壇和社號標,這是在台灣很多地方也可以看的到的風景。

終於在五點前天色還沒轉黃之時,到達熊本縣護國神社。
看門的狛犬不管是造型和白色大理石的材質都非常的不日本,說是狛犬更像石獅子...一看之下...居然是由台灣軍戰友會奉獻!沒想到會在這裡看到與台灣的因緣,馬上內心澎湃了起來。
首先先去參拜英靈。每一回祈求的事情都是那些,就不在贅述了,唉。當然,恆例的怨念繪馬還是要秀一下的。
參拜/詛咒完之後去看看這裡的諸多慰靈碑。

第二十三師團之碑。

「這座碑是由諾門罕的生存者六百餘人募金建立」。

出身於熊本的第二十三師團參與了1939年日本與蘇聯在蒙古境內衝突的諾門罕戰役,損失慘重。二戰末期,駐守在滿州國的二十三師團又被轉調到菲律賓,最後在呂宋島的戰役中全軍覆滅。
「英靈軍旗於此共長眠」。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組建於台南,營舍位於現在的成大校內。步兵第二聯隊參與過霧社事件的鎮壓,支那事變後在中國南征北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轉戰菲律賓、馬來、爪哇,戰績彪炳。
以志願身分派往滿洲國的青少年們(雖然東亞社會裡的志願是不是真的志願都很可疑啦)。大戰末期蘇聯向日本宣戰殺進滿洲國以後,這些小崩友當然也遭遇到被殺被俘的悲慘命運。
刻著人臉的顯彰碑,晚上來應該會比較有感覺。
這裡也有神風連相關的遺跡。至於隔壁那一座方形的則是台灣軍忠魂碑。

最後是在鳥居旁邊的「滿蘇殉難碑」。碑文提到旨在紀念「二戰和終戰時死在滿州的幾十萬同胞」,但是不太了解算法為何,因為在維基上查到的從1938到1945年的日蘇衝突中,死亡和失蹤人數為兩萬九千多人。加上戰後死亡的的戰俘和平民的話,難道真的變成那麼多嗎?如果屬實的話那實在是非常殘酷的數字。
在社域內好好繞了一圈,憑弔了台灣和日本的英靈們,然後去社務所蓋了朱印。原本已經準備走了,經過門口狛犬時又停下來再看了上面的銘文幾眼。這時候,有一個年輕的神職從社務所走出來叫住了我:「阿~不好意思,可以請問一下,你是外國人嗎?」
「阿是~我是台灣來的~」
「阿!是台灣來的啊!剛剛看你在那邊拍照,平常很少人會注意那些。」
「因為我對歷史有興趣,以前大東亞戰爭的時候,很多台灣人也以日本兵的身分參戰不是嗎,那邊也有些台灣軍的...的...」
不會說日語的「慰靈碑」,用手比了「碑」的形狀。
「啊,慰靈碑。」
「對對,慰靈碑。~這樣啊是台灣啊!日本人對台灣的印象很好呢,上回東日本大地震的援助,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不不不...那是人間的義理嘛。」
「(笑)剛剛看你在寫繪馬,知道繪馬的意思嗎?」
!!!!!當時沒聽懂他的意思,還以為我寫惡口給神看被他發現了wwww
神職:「繪馬是代替真的馬,古時候的人祈願是供奉真的馬給神明,後來才變成用畫在木板上的馬去代替的。」
「恩恩,我知道,有聽過這種說法。我對神社也很有興趣,以前日本殖民時代台灣也有神社,現在還留有很多遺跡。」
「是阿,我曾經去過台灣喔,去了那個啥,忠烈祠?」
「忠烈祠!對對,那裏以前也是護國神社!」
「對對。其實我還見過李登輝。」
「前總統李登輝?」
「對,我是李登輝日本後援會的會員。」
「喔喔喔喔喔!這樣啊!」
「那個時候,在台灣的大學,忘記名字了,在山上的大學聽了他的演講,他告訴日本人應該要振作呢。」
「呵呵呵,他在書裡也這樣寫。李登輝是我最尊敬的政治家。」

就這樣大概快聊了半個鐘頭才告別,完全沒想到居然會在神社裡跟神職聊起來,而且還是李登輝日本後援會的阿幹,太神了,這種奇遇都不知道這輩子還會不會有第二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說話阿!不要偷偷看,這樣很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