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玉里社

如果不是因為一群熱心的文史愛好者,以及對鄉土歷史有所自覺的居民,建於昭和二年(1928)的玉里社遺跡到現在應該還被荒草淹沒中,或者整個被轆掉蓋什麼東西去了吧?2008年,民間的努力促使花蓮縣政府把玉里社列為縣定古蹟,並且加以整理維護,這一切真的是幸運,畢竟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官僚和民眾都不會願意花時間去拯救一堆破水泥爛石頭。

現在,神社遺址的所在地已經立起路標和解說牌,但是不夠注意的話還是很可能錯過,因為神社的參道目前低調的隱藏在巷弄之內。


佇立在參道上的第一鳥居,一隻腳就這樣插進民宅,與牆壁合為一體。就算是當初違建也就算了,但台灣人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隨性,隨性到蓋房子吃掉半支外面的柱子,然後另外一半就這樣晾在外面也不覺得違和呢?



過了第一鳥居就開始上階梯了,開始可以看到許多石燈籠的殘件,或立或倒。爬沒多久,就可以看到第二鳥居出現在階梯的盡頭。玉里神社的鳥居屬於「神明鳥居」,鑑別的特徵是頂上那一長一短兩根橫柱(稱為「笠木」和「貫」)都是圓柱體。



第二鳥居上的刻字有被磨去的痕跡,但是很可惜,破壞失敗,字跡依然清晰可見ㄆㄆ。鳥居奉獻者署名東台灣無盡株式會社。東台灣無盡株式會社是1926在花蓮港廳成立的互助會性質儲蓄機構,戰後與其他多家無盡會社合併,成為台灣企銀的前身。


進入第二鳥居,坡勢就平緩下來了。從這邊開始設置了防滑的木製走道,但是整個高過土地一截,而且有段還得特別挖洞讓長在路中央的樹木穿出,看起來非常奇怪。不過進到這一段以後,石燈籠大致都呈完整狀態,未受太大的破壞。參道兩側沿路並列的石燈籠像是某種沉默的獨眼生物在一片空曠之中兀自站立著,這氣氛神秘無比。




路旁開闊的草地上可以看到這組柱腳的「沓石」,以前的手水舍應該就是在這裡了。不遠處用繩子圍起來的瓦礫堆,就是昔日的拜殿。





嗯,還是應該要用注連繩和紙垂圍比較對味吧?比較大的水泥塊殘骸上可以看到感覺像是洋風的花紋,出現在神社建築上令人格外好奇。在這個討論區可以看到拜殿復原的模擬圖



然後是正殿,玉里社過去奉祀開拓三神與能久親王,現在只剩下殘餘的水泥基壇。



過去由於東台灣有許多日本移民村,及為了同化原住民等因素,因此花東地區神社的數量非常多,但多半是小型的祠堂,且現在幾乎都已不存在,留有遺跡的也難像玉里社如此受到眷顧了。

隨著玉里社重新受到重視,網路上也有一些討論,認為像這些神社遺跡應該設法重建作為觀光資源...我的看法是,夠了啦,讓它們維持現在的樣貌,讓人知道它們過去曾經是什麼,以後不要再爛下去就行了。「觀光」雖然是古蹟常有的附加價值,但是我對「古蹟為觀光服務」這種事非常反感。

而且,神社是宗教設施,根植於日本獨有的神道,當日本離開台灣,神道在台灣也就失去了根基。缺乏了內在,重新建立起空殼也毫無意義。而重建這樣的空殼如果只是為了「觀光產值」這種庸俗的目的更是讓人無法容忍。

所以,已經失去的就作伊去啦,好好守護剩下來的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說話阿!不要偷偷看,這樣很猴。